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产汽车品牌上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产汽车品牌上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长远来看比亚迪算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巅峰吗?
从长远看,比亚迪推出全新唐DM这种性价比无人可敌的车型,是中国车企崛起的起点,巅峰还远远没有到来。
当国人有钱优先考虑买国产的旗舰,国产车企的辉煌才拉开序幕,当中国车跑遍世界的大街小巷,那才是中国车的巅峰!
比亚迪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看不上,各种排挤,国外却是非常有名。2019年《财富》杂志评选的改变世界的企业里,比亚迪排第三,苹果第16,英特尔24,阿里巴巴37,特斯拉没有。但是国内的一些人把特斯拉捧成花一样。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个可能性都极低!
燃油车就不用说了,比亚迪在燃油车市场不是强项,最初造车就是靠模仿起家,可谓是一塌糊涂,口碑和销量都极差,不比现在的众泰强多少,在国产品牌中连中游都算不上。
再说新能源领域,虽然比亚迪造电池起家,电动车入门非常早,但其新能源车却始终停留在油改电的思路,太滞后了!看看差不多同时期起步的特斯拉,现在已经是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霸主,比亚迪的销量连其零头都比不上。
甚至这几年才兴起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在造车思路上都比比亚迪领先不少。虽然这两家也只是特斯拉的模仿者和跟随者,但思路和方向是对的,再加上资本的介入,未来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市场,一定会有他们的位置。除了造车新势力,传统汽车里面的广汽新能源,得益于与丰田的深度合作,共享人才和***,这几年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
反观比亚迪,原本在国家大量补贴下混的还不错的新能源车型,一旦没了补贴,瞬间掉了下去,销售额和利润都锐减,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不过好在比亚迪最近相继推出了比亚迪汉,比亚迪宋pro两款卖相还算不错的车型,应该可以挽回一点颓势,但如果你要说就凭这,可以达到国产汽车的巅峰,那未免也太儿戏了一点。
长远的看待比亚迪汽车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第一方向:成为国产汽车的领军品牌。
比亚迪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新能源领域,33111的E平台实现了三电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轻量化,其中动力电池技术更是做到了超越绝大部分电池供应商,这一优势源于比亚迪在转型制造汽车之前已经做到了化学电源供应商全球第二强,这点优势是除比亚迪以外的任何车企都不具备的。
除E平台以外,插电式混动Dm平台也有绝对优势,并联式混动系统不仅做到了质量稳定且耐久性比较夸张,同时做到了动力不受限制。重点是这一系统的升级潜力很大,目前的Dm3.0以BSG的加入实现了高性能与低能耗,EV/REEV/HEV三种模式的切换涵盖了目前所有的混动类型,以这一平台打造的秦唐宋三车在给子价格区间内都是性能和节能的标杆。
目前的两大平台已经做到了单一领域的技术巅峰,至于后期应该仍有保持这一地位的能力。因为下一代的Dm4.0貌似是早已落地,38%热效率的2.0T直喷机也已经等待装车,然而因为竞品的平均水平过低所以比亚迪没有推出的必要,否则只会伤了现任车主们的心,毕竟每一次的技术升级都是颠覆性的。而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为电驱,Dm平台以PEHV/REEV会稳定过渡期内的绝对优势,E平台则是转型后的杀手锏。
第二方向:成为供应商。
比亚迪汽车或早或晚总会走到这一步,曾经预测过会有一些车企***购比亚迪的E平台或Dm平台,这话说了一年后开始出现北汽、长城、广汽等企业与比亚迪的接触以及部分企业的合作,随即又出现了丰田、奥迪以及大众人员与比亚迪的合作或接触。当然还有早已经妥协的奔驰,腾势多年后发布的新车不就是圆润版的唐吗?这台车是在奔驰网络销售。
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比亚迪汽车很有可能转型供应商,因为其他主流品牌都去使用【Power By BYD】,现在的竞品品牌以后每卖出一台车比亚迪就会卖出一套平台,比亚迪似乎真的没有必要以目前水平极低的销售团队再去费心费力的,打造一个早已应该独立子品牌的王朝系列了,费力不讨好原因销售公司的这帮大神。
一旦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平台供应商的巨头,这一品牌仍然会是巅峰但很有可能在知名度上逐渐下滑,这种状态叫做“闷声发大财”。当然主营业务也还有纯电大巴、云轨云巴、IT制造、LED灯厂等等,重点是后期以电驱平台和动力电池回收实现的光伏储能发电领域。比亚迪集团其志并不在单纯的汽车领域,涉足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似乎才是比亚迪的最终目标,以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看待比亚迪过于狭隘了,这个品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并不好预测。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保留全网版权维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既然说是长远来看,就不能过早下定论。不可否认目前比亚迪是自助品牌里面的佼佼者,从最初的F3,F6到现在的元,宋,唐。进步有目共睹,希望比亚迪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为国争光,走向巅峰。
长城汽车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可能,不过在全球市场有一席之地还是很有希望的。
轿车短板的限制
自从长城汽车调整公司战略,放弃轿车市场,就代表长城汽车的发展方向就不在是世界第一了。要想成为世界第一,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汽车销量才是最重要的支撑。而轿车在汽车总销量的占比,短期内还是高于SUV车型的。作为专攻SUV车型长城(当然长城还有皮卡),相当于自动放弃了一半的汽车市场。所以从这一点来说,长城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看看当前的第一汽车集团大众、丰田,都是轿车、SUV共同发展的。
自主品牌的技术差距
虽然自主品牌目前的技术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客观的说,我们和世界一流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的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大部分还是借鉴学习国外的车型进行改进,优化。如果从零开始设计研发,能力还是比较欠缺。无论是长城还是吉利、长安、奇瑞都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我们现在技术能力,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做到顶级还有距离。就像我们的芯片。虽然也能制造,但是和顶级芯片的差距也还是有的,必须得承认。
一个造车企业只要肯发明创造务实的干,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反复的测试它的性能是否达到皮实耐造而且又经济环保,再投放到市场用产品来证明,时时刻刻为老百姓作想的车企它离第一就很近了。
为什么国产车很少有做大排量发动机的厂家?
当前国内主要是没有大排量汽油机的制造生产,在柴油机的研发制造上,国内还是有不少企业技术也是相当牛的,代表性的像潍柴、玉柴、云内动力、一汽等等。
国内汽油发动机不生产大排量,一方面是技术原因,还有是车辆面临的形势决定的。
国外汽油发动机的起源发展至今已经有140年了,而国内汽车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在国外技术垄断的前提下,中国本土对于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发展有限,在很长时间内中国汽车工业是靠与国外车企合资逐渐起来。到现在很多国产发动机都是花钱购买国外老旧的技术做出来的,对于大排量发动机的研发没有足够的实力。
如今国内外汽车发展的趋势就是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节能减排。当前已经到了环保节能更重要的时候,世界各国都对此出行了大批政策法规,大排量发动机能耗高,排放差,适应不了日益严格的政策法规,尤其是企业平均油耗,不达标就要进行罚款,在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此只能进行小排量的开发。
发动机排量大,那么需要把发动机做的更大更重,成本的花费也越大,国产车与合资车型竞争的能力就在于价格上,大排量反而降低国产品牌的优势。小型化的发动机在涡轮增压技术的配合下,动力不逊于大排量,但油耗和排放更低了,技术的进步促使着小排量发动机的兴起。
消费者购车考虑的很大一部分是油耗,车排量大跑起来相当费油,对此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会大打折扣,以中国的交通来看,小排量车型足以满足日常驾驶需求。
汽油发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被新能源车型所取代,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企业更大的精力放在了新能源技术上,毕竟燃油车我们起步玩没有竞争力,但是新能源车起步差不多,完全有能力与国外品牌竞争。
国内不生产大排量发动机,有技术的缺陷在,更为关键在于当前国情政策、汽车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市场对于大排量发动机的不甚友好导致的。
法规和成本导致。大排量的排放值,油耗等方面,比小排量有严重的法规限制。另外大排量小车需求少生产不上量,没有工业化批量低成本,发动机价格高昂,变速等系统也需要更强,进一步推高成本。综合提升后,大排量售价巨高,与小排量竞争没有任何优势。
国内车企,这前些年有几家出了大排量发动机样品,最后也没有装车出售。因为预期销量不足,没有赢利可能,只能下马了。
说一下我的想法:
1、油耗因素:现在国人选择车的时候大部分都很重视油耗,希望车子又大又快但更希望还能省油省钱,所谓的想要马儿跑的快又不舍不得给草吃。所以大家一看到排量大的车都会犹豫,毕竟主要用途还是通勤代步。因此厂家便不会主推生产此类车型。
2、环保因素: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的生存环境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尾气排放污染严重。使得国家不得不高度重视,比如之前有“信仰之车”称号的斯巴鲁BRZ/丰田86两款车,排量也就只有2.0L,但也是因为“咖啡法则”(燃油经济性标准)要求不得不退出了中国市场。之后国家又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让很多汽车品牌转向到了这一领域。
3、涡轮增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几年前涡轮增压技术还不是很普及,现如今已变成了很多汽车品牌的主要卖点,毕竟涡轮增压技术的特点是提速快尾气排放小油耗低,且动力不亚于大排量的汽车。如1.5T动力可以达到约2.0自然吸气的动力,以此类推。
4、购车费用:大排量汽车的“购置税”和每年需要交的“车船税”都要远高于小排量汽车,所以在用车成本上大排量汽车是不占优势的。
综上所述:国内大排量汽车少,主要是购买人群的选择和国情等方面导致的,并不是大家猜测的技术达不到,这跟国家的钞票最大面值是一百而不是两百或更大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是说越大越好。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谢谢!
自主品牌崛起也不过几年的时间,而随着全球各个国家环保法规的日趋严苛,大排量发动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环保需求了,而这一点在中国尤为强烈。
在自主品牌之前,很多合资品牌就已经开启研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应对国内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而自主品牌也正是借助这股东风,纷纷研发小排量涡轮发动机,一方面是规避严苛的排放标准,一方面是大幅降低造车成本,毕竟初期国产车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只有价格这一优势了。
另外,在内燃机领域,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点体现在发动机上就是自吸发动机的技术壁垒一直难有质的突破。我们都知道本田地球梦发动机、马自达创驰蓝天等等世界领先技术,却鲜有中国发布核心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成效。消费者更加信赖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核心技术方面的匮乏也间接导致了国产大排量自吸发动机的夭折。
蔚来为什么要强调ES8不与江淮汽车共线生产?
近几天,蔚来ES8的火爆上市将蔚来汽车推上了新闻热点,同时也将代工的江淮汽车牵扯了其中。由于广大网友纷纷质疑江淮的质量可能会影响蔚来ES8的品质,蔚来官方多次强调虽然是代工生产,但蔚来ES8不会与江淮品牌车型共线生产,以此来试图说明蔚来品质并不会受到江淮的影响。那么如此蔚来反复强调不会和江淮共线生产,后者是否会受到了侮辱呢?
在品质方面 江淮的形象已经跌无可跌
其实人们之所以质疑江淮的生产是否会导致蔚来ES8品质的失控,并不是源自于对国产品牌质量的不信任。相反,近几年无论是吉利的领克,还是长城的WEY都证明了国产品牌有实力也有能力做好高端汽车的品质。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同属于国产汽车品牌,江淮的品质却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这主要是由于江淮自己作孽的原因。关注汽车行业的人们,大概还不曾忘记江淮的“生锈门”***,甚至因此还登上了央视315晚会。而如今虽然通过旗下的SUV车型,如江淮瑞风S3、江淮瑞风S2等车的热销,让消费者渐渐重新接纳了江淮品牌。但是这主要是由于这几款价格便宜,性价比高而畅销,与车身的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品质低劣的印象根深蒂固,自然也就间接影响了其代工的蔚来ES8。
江淮代工并不意味着影响蔚来ES8的品质
尽管江淮的形象已经跌无可跌,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由于是非共线生产,未来ES8可能并不会与江淮一样的品质。
其实不只是蔚来,江淮与大众的合资同样不会并线生产,否则难道以后我们购买未来将推出的江淮大众的合资车也会担心品质问题吗?其实如今几乎所有的合资车,同样是***用非共线生产,同样没有受到国产车本身品质的影响。比如一汽大众也没有和一汽奔腾共线、广汽丰田也没有和广汽并线生产。既然合资车非共线生产都没有受到品质影响,那么同样的非共线生产的代工模式就会影响蔚来ES8的品质吗?显然人们都想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产汽车品牌上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产汽车品牌上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